新四军研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分层分众传播机制研究

    王世谊;高尚;

    新四军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坚守民心、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担当;步调一致、纪律严明的鲜明品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新四军革命精神产生的理论来源,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建党精神是新四军革命精神形成的文化历史土壤,新四军的奋斗历程是新四军革命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新四军革命精神分层分众传播是对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红色记忆的有效赓续,也是提高红色文化传播效率、增强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新时代,构建新四军革命精神传播内容的分层转化机制,必须掌握和运用新四军革命精神分层分众传播实现机理、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赓续延绵红色基因,确保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

    2025年05期 v.45;No.21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从《白菜心》看抗战歌谣的文化宣传作用及当代价值

    王若冰;史义银;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歌谣因其通俗易懂且易于传播的特性,成为宣传抗日思想、动员民众参军的重要工具。《白菜心》是抗战歌谣的代表作之一,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广为传唱。“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巧妙地将革命思想融入其中,激发民众抗日热情,成为鼓舞军民士气、坚定抗战信念的重要精神力量。《白菜心》的战时文化宣传,揭示了抗战歌谣在动员参军和激励士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凸显了其再现中华民族抗战历史、弘扬了新四军革命精神方面的重要价值。《白菜心》不仅是抗战时期军民团结、共同抗日的历史见证,还为新时代中国人民激发爱国情怀、传递正能量提供了生动范例。

    2025年05期 v.45;No.215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抗战时期《淮流》的青年宣传动员

    胡成龙;陈雨璇;

    卢沟桥事变后,豫皖苏根据地作为联结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枢纽,迫切需要整合抗战力量,共同御敌。但彼时根据地的青年在战火中面临教育中断、思想迷茫与行动无措的多重困境。在此背景下,豫皖苏根据地党委领导创办刊物《淮流》,教育、宣传动员青年。通过梳理《淮流》这份由豫皖苏根据地党委领导的全新史料资源,可以总结出该刊物宣传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四大方法,即重构青年的抗战认知、培育青年的革命思想、情感动员青年抗战和坚定青年抗战必胜的信心。

    2025年05期 v.45;No.215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沿海发展研究

  • 基于行动者演化博弈的资本下乡路径与盐城实践研究

    沈友娣;张心玉;

    建立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分析资本下乡过程中相关行动者的角色、动机和行为。构建资本下乡演化博弈模型,分别以地方政府、村社干部和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为转译主体,研究政府主导、资本主导和村社主导三个资本下乡路径下,农户、资本主体和转译主体三方的策略选择及收益效果,得出村社主导路径下的演化稳定策略,剖析了盐城资本下乡的村社主导实践成果。

    2025年05期 v.45;No.215 3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区域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盐城实践的机理、困境与路径

    侯雪婷;

    探析数字经济驱动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障碍,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综合运用实地调研与逻辑演绎法,构建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发展的“微观-宏观”双维分析框架。微观层面,数字经济通过降低平均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弱化产业关联门槛实现范围经济,共同驱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宏观层面,数字经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重构平台化、共享化发展模式,驱动服务化、高附加值化的结构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针对盐城实践面临数字鸿沟显著、数字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监管制度滞后于新业态、产业与数字融合深度不足等困境,提出破解路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消弭数字鸿沟,构建“引育留用”人才生态,完善协同治理与法规体系,深化融合构建产业数字生态圈。

    2025年05期 v.45;No.21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驱动、绿色协同:城市低碳转型的三阶机制与路径优化

    张臻雨;

    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探究数字经济驱动城市低碳转型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技术-制度-社会”系统分析框架,构建了“技术支撑-产业优化-生态协同”的三阶段递进理论机制,并系统剖析了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运用政策分析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验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耗增效、产业重构优化资源配置、数字治理促进多元协同等路径驱动城市低碳转型,但同时面临企业转型成本收益失衡、行业数据壁垒与技术适配不足、政府碳核算标准缺失与治理协同低效等障碍。基于问题导向,提出了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协同、治理创新与实施保障等路径,构建低碳转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重塑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建立多元协同的低碳治理体系,完善绿色转型支撑体系。

    2025年05期 v.45;No.215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哲学研究

  • 爱与被爱:论柏拉图《吕西斯篇》中的友爱美德

    崔佳旭;

    以爱与被爱的底层逻辑审视《吕西斯篇》中的友爱美德,其双向性特征更加具象化。亲情之爱中,父母与子女的爱基于血缘且受知识驱动形成双向关系,此类友爱由家庭扩展至城邦,其有用性有别于功利主义,是个体自我确证与行为合理化的途径。情欲之爱则促使爱者与被爱者共同趋向人格完整,且最终与知识紧密相连。关于友爱产生于好的事物与不好不坏的事物之间的论证表明,友爱更倾向于以善为核心,且强调通过彼此引导、成就彼此。《吕西斯篇》中苏格拉底对友爱的追问,一定程度上从存在论与认识论层面为古典友爱观奠定了理性基础。

    2025年05期 v.45;No.215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及其伦理旨趣

    王樊;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体系里,友爱观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亚里士多德着力阐释的交往德性范畴,也是学人把握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关键切入点。作为凝聚城邦共同体、维系公民关系的伦理纽带,友爱具有不可或缺的存在必要性。亚里士多德从生成缘由、实现路径、本质内涵等维度系统考察友爱,系统地回应了善的友爱是否会终止、不平等的友爱如何转化为平等的友爱、幸福的人为什么仍需要朋友等核心问题,在为揭示友爱的核心要义提供理论范式的同时,也为个体践行友爱、构建真挚友爱关系提供了现实指引。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伦理本质与实践超越在于:它是基于理性与人性维度的德性友爱观,彰显自爱与利他相统一的完满友爱观,以及作为德性共同体动力的实践友爱观。

    2025年05期 v.45;No.215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文化研究

  • 《镜花缘》的人性批判及其文化意蕴

    尚继武;

    《镜花缘》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人性内容,具有鲜明的批判人性的思想倾向,主要体现在批判人性的卑劣丑恶、批评人性的弱点缺憾、叹惋人性的顽固暗昧三个层面。从总体上看,《镜花缘》的人性批判具有人性善恶优劣生而有之的思想观念、节制人欲的伦理倾向、克服负面人性的关键是“人”等文化意蕴。

    2025年05期 v.45;No.215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斯文在兹:六朝会稽文化世家的审美转型考论

    葛志伟;李相银;

    会稽在唐代行政区域命名中多称越州。然而,唐诗中作为地名与文学意象的“会稽”出现频率远甚于官方认定的“越州”,呈现出非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此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六朝会稽文化世家的持续积淀和逐步丰富。受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六朝会稽文化世家在文化审美观念上出现了从儒学、玄学再到文学的两次转型,不变的是,在此过程中,会稽本土士族和侨姓士族都在努力发现并描摹本土山水形胜之美,而其自身雅韵风流亦不断彰显。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交融互渗,最终成为唐代诗人步趋踵武的文化记忆。

    2025年05期 v.45;No.215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君子人格调适大学生“躺平”亚文化的价值与实践——基于《论语》的文本研究

    柏桦;

    当前大学生受到“躺平”亚文化的侵袭,而《论语》中的君子人格精神与时代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用君子人格调适大学生“躺平”亚文化,要在理解君子人格的基础上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超越。在具体实践上,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倡导责任伦理以消解“逃避社会期待”、弘扬进取精神以跳出“低欲望陷阱”和开展修身实践以摆脱“意义虚无”。

    2025年05期 v.45;No.215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管理学研究

  • 真人图书馆的思政教育赋能机制研究——以构建医学生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为例

    罗琼;施海燕;

    医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至关重要。针对医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认知脱嵌、价值多元冲击和临床情境不足等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以真人图书馆为载体,构建“知识-实践-情感”协同育人路径。通过主题化互动实现跨学科知识整合,以沉浸式临床体验和基层服务强化职业价值践行,借助叙事共情与情感档案培育人文关怀能力,有效促进医学生伦理认知、实践能力与职业情感的协同发展,为医学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范式,也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2025年05期 v.45;No.215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短视频赋能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传播进路

    陈聪;沈孟湄;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乡村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驱动。短视频作为新质生产力在传播领域的典型代表,凭借新传播科技的高效能与高质量传播功能,深度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媒介化治理思路与实践路径。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短视频赋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传播路径主要有:村干部利用短视频组织传播,增强治理能力;村网红利用短视频人际传播,凝聚治理共识;“新农人”KOL利用短视频营销传播,优化治理资源。

    2025年05期 v.45;No.215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本刊编辑部;

    <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1年,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盐城师范学院主办,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全国教育院校学报名刊,以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2025年05期 v.45;No.21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