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李学林;周渝阳;

    教育家精神作为我国教师特有的精神标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需从中华传统师道精神、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子中探寻根源。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在继承传统与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新征程上培育高素质强国之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教育家精神为价值指引,滋养落实“第二个结合”的行动自觉;以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引领,造就“大国良师”,夯实赓续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内在动力。

    2025年03期 v.45;No.21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叙事话语——基于两部国际形象宣传片的比较分析

    熊月红;王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在国际舆论场更加自觉自信地传播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形象,先后制作了《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CPC》等两部国际形象宣传片。两部宣传片均彰显了党的符号,展现了党员风貌,突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CPC》在叙事视角上更聚焦“政党成长”,在叙事主题上更突出“政党成就”,在叙事身份上更强调“政党责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要兼顾历时和共时的双重时空,重视对外话语的逻辑阐释;要兼顾宏大与微小的双重视角,丰富对外话语的传播内容;要兼顾自塑与他塑的双重模式,创新对外话语的表达方式。

    2025年03期 v.45;No.213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新四军研究

  •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的图文宣教——以抗战时期新四军画报为中心

    金泽琳;熊永松;

    华中抗日根据地以新四军画报为代表的传播媒介,是抗战时期传播党的革命思想、推动实际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媒介生态学视角下以新四军画报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受媒介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新四军画报呈现时空、文化、政治方面的“媒介偏向”。画报凭借其精准的受众定位,借助自身的内容优势构建传播网络,通过塑造集体空间凝聚了群众力量,对根据地基层民众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抗战时期新四军画报宣传教育的运作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众、凝聚民心的媒介生态构建价值,为现代媒介宣传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2025年03期 v.45;No.213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新四军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革命题材美术作品创作

    陈红;

    全民族抗战时期,苏北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为新四军革命题材美术创作注入了活力。美术工作者将苏北抗日根据地地域性文化元素融入美术作品创作,极大增强了革命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深度,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地域文化影响下,新四军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呈现特点突出,主题鲜明,这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25年03期 v.45;No.213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发展研究

  • 新时代大学生“心育教材”的问题审视与优化策略

    沈贵鹏;

    教材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简称“心育教材”)的数量增长很快,但质量堪忧。主要问题有:在编制取向上,一些教材编制思想不清晰,理论基础不扎实,心理学取向明显,缺乏综合性思考;在内容选择上,一些教材思想性欠缺,学理性不足,纵深度不够,典型性不强;在教学设计上,以教为中心、以知为主导、以课为主体、以用为导向的设计存在偏差。因此,应从立德树人的高度优化大学生心育教材,在规范化引导的同时,致力于优质化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精品教材;在提升教材学理性的同时,密切结合新时代特点编制教材;应使教材切合大学生心理,贴近大学生生活,在体现教材共性要求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生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心育精品教材。

    2025年03期 v.45;No.213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时代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路径研究——基于212位从业者的实证调查与对策构建

    陈瑜;裴涛;

    对江苏省212位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心理咨询师整体上对专业成长需求强烈,专业成长路径多样,但参加专业成长活动的频率较低;专兼职高校心理咨询师获取专业成长的机会不够均等、影响专业成长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也有所不同。根据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现状,从政策落实、高校保障、机构建设和咨询师个人四个层面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议。

    2025年03期 v.45;No.213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青少年身心健康社区协同治理的路径探索

    吴燕飞;

    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社区应开展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协同治理,即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层面的有效融合。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认为:社区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逻辑上存在高度关联,表现为价值理念契合、制度变迁同向、发展动力同源;应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通过模式创新、技术运用、制度创设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层面的有效融合。具体路径为:强化党的领导,健全协同治理政策制度支撑体系;拓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精准对接体质健康治理;构建健康服务能力认证体系,促进终身健康教育发展;深度应用数字技术,构建青少年身心健康智慧服务系统;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创新健康服务组织运作模式。

    2025年03期 v.45;No.213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社会学研究

  • 数字化转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研究

    高娟;陆九天;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通过探讨数字化转型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促进机制与实现路径,旨在分析碳达峰碳中和蕴含的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而详细阐述数字化转型的正负效应及其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数字化转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难点,并提出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等多维度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我国数字化转型顺利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45;No.213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金融支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现实基础、困境及治理进路

    金银亮;刘尧飞;

    老龄化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但本质是金融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已刻不容缓。金融在支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已具备相应的制度、经济、社会、技术等现实基础,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养老服务金融排斥、金融资源配置供需失衡、金融支持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对此,从开展金融素养教育、增强金融支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意愿和能力、改善金融支持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治理进路。

    2025年03期 v.45;No.213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共同富裕视域下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张敏;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共同富裕视角展开的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研究,首先阐释了新时代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丰富的内涵意蕴,揭示了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其次从共同富裕目标出发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乡村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乡村振兴应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缩小收入差距,强化农村保障体系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2025年03期 v.45;No.213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文学研究

  • 宣传引领、意识形态建构与文学的革命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左翼文学运动探析

    陈红旗;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宣传和政治引领工作,这意味着一种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的初建,而文学是有助于革命宣传和思想引导的。诸多共产党人直接参与、引导乃至领导了肇始、爆发于上海的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运动和“左联”引领下的左翼文学运动,它们仿佛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战线上的“排头兵”“先锋队”和“主力部队”。1937年左翼文学与抗战文学合流,意味着左翼文学界基于自我认同、民族立场和爱国情怀大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融入抗战文艺主潮之中。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政治影响力的加大和胜利信念的笃定,“新中国”想象开始在上海共产党人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呈现。

    2025年03期 v.45;No.213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张承志小说的象征叙事

    施军;

    张承志善于从自然与文化的视角,探讨民族文化的根基,寻找理想主义的彼岸,彰显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坚强意志,从而构筑起具有丰富内蕴的小说象征世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张承志的小说呈现出意象性、诗化与哲理性等象征诗学特征。

    2025年03期 v.45;No.213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战争之深殇、人物之独特与意蕴之丰富——论海娆《我的弗兰茨》

    古大勇;蔡莉;

    华人作家海娆近期出版的《我的弗兰茨》,是一部深度表现二战题材的小说。该小说对二战记忆进行了及时性抢救,揭示了战争创伤的代际性、持续性和延宕性,表达了批判战争、呼唤和平的主题,同时对二战进行了深层反思。另外,小说塑造了文学史上罕见、具有丰富性格内涵与审美价值的白格夫人形象,构建了一个“人性(文化)—社会(历史)—形而上思考”等多重主题意蕴组合的复合型文本。

    2025年03期 v.45;No.21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戏剧改革、民族形式与现实主义:新见田汉1940年两篇演讲考述

    金传胜;

    新发现的1940年6月12日、12月1日两篇田汉演讲记录,是其居渝期间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参与抗战文艺建设的历史见证。两文主要涉及的戏剧改革、民族形式与现实主义传统问题,既是田汉抗战时期持续思考的问题,也是战时文坛共同注目的热点话题。它们的发现对了解田汉重庆时期的生平活动、文艺思想颇有裨益,对研究与田汉关系密切的汉剧流动抗敌宣传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抗战文艺团体,以及战时文艺思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45;No.213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本刊编辑部;

    <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1年,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盐城师范学院主办,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全国教育院校学报名刊,以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引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为双月刊,逢单月中旬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25年03期 v.45;No.213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下载本期数据